查看原文
其他

张卓玉:项目学习将引发的系统性改革——项目学习课题的宗旨和愿景

张卓玉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张卓玉:项目学习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项目学习将引发的系统性改革
——项目学习课题的宗旨和愿景
作者|张卓玉  
来源|温州教育 

本文根据张卓玉先生在2021年温州市中小学项目化学习学校管理研讨活动上的讲座录音整理。原载于《温州教育》2022年第1-2期(总第302/303期)。作者,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基础教育考试命题指导专委会主任委员。

特稿|张卓玉:向作业改革、考试秩序、命题素养要质量——中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

张卓玉:直面疑惑,“双减”三问——究竟是什么?负担压力到底有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


 
有关项目学习(也称项目化学习)课题的宗旨和愿景,我重点谈三个话题。
 
一、项目学习的本质追求
 
(一)教学改革大趋势分析
 
我国近年出现的多种教学改革探索,有三个特点:

一是关注学习的真实性,如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性学习、情景化教学等,其特点是关注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过程的真实性。二是关注学习的宽度,如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STEM、整本书阅读等。三是关注学习的深度,如主题学习、深度学习、大观念或大概念教学等,聚焦的是主题和学习的深度。
 
国外的教学改革探索,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发展趋势,以下三种国际课程先后引入我国:一是国际文凭课程。它的许多内容和当前我国课程标准理念非常接近,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聚焦大概念,二是探索大概念的承载体——学习项目。二是华德福课程。华德福课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试点,其课程的特点是围绕学习主题开展教学。没有教材,不分学科,尤其在小学段,完全是跨学科的主题学习,而承载主题的学习任务也是项目。三是理解力课程,即概念为本的课程。目前山东、深圳等地都有学校在推广这种课程。理解力课程的基本路径是:学习起于做项目,终于概念掌握。
 
概括以上探索,在过程要素和内容要素两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过程要素体现四个特点:一是任务驱动。学习从一个完整、具体的任务开始,而不是知识点、能力点的记忆和训练。与碎片化学习比较,任务驱动的学习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意义。二是真实做事。如果把任务驱动作为学习或者教学活动的开始,那么整个学习过程的特点就是真实做事。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高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思想,都是追求在真实情境中做真实的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实做事”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做真实完整的事,另一个是真实完整地做事。三是成果分享。传统学生的学习结果可能只体现在考试成绩或者作业完成上,而近年来各类改革所追求的,是学习结果的产品化、共享化、应用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项目学习课题也遵循这样的思路,通过成果化的学习,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四是反思评价。包括学生自己的反思,以及同学间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反思评价一方面要体现学生与教师对于一段学习活动、一个学习结果的成就、问题、改进的思考,另一方面要强化项目学习的落脚点——通过做项目而实现学习的目的。可以概括为:项目学习始于做而终于学。
 
内容要素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建立教育新结构,即追求对于传统三维目标的重新处理。项目学习等各种新型学习绝对不排斥三维目标,但是要对它进行重新处理,其核心就是对三维进行交融整合,建立三维的互需互补结构。要避免将三维理解或者处理成碎片化的独立内容,让知识、能力、价值在学生接受时形成一种交融整合、互需互补的结构状态。二是确立教育新目标,即素养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包括项目学习,所以要努力探索育人方式的变革,根本原因在于育人目标的变化。三是形成教育新重点,即更关注学生的做事素养。教育从学做事开始,以会做事为目的。学生在做事中学知识,学能力,学做人。这是教育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是项目学习的灵魂所在。
 
(二)选择“项目学习”名称的原因
 
在诸多的探索和名称中,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项目学习这个名称呢?第一,“项目”一词强调了学习任务的独立和完整,带有明显的节奏性特点。第二,讲项目必然涉及到项目的选择与设计,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个性与挑战的空间。这是项目的新颖性特点。第三,“项目”一词强调了学习活动有始有终的过程特点。只要是做项目,就要知道项目的开始、结束和过程分别是什么。这是项目的过程性特点。第四,“项目”一词强调了学习结果的成果性。只要是做一个项目,就要明白项目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结果的呈现形式是什么,结果的实际价值是什么。这是项目的共享性特点。第五,“项目”凸显了学习和未来生活的一致性。成人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做一件一件的事,即做项目。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就是要缩小学校学习和未来实际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而项目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追求。这是项目的真实性特点。
 
(三)项目学习的迭代发展
 
第一,项目学习从学科外的独立课程走向学科内的教学方法,项目学习走向了观念化。第二,项目学习从甜点式尝试到正餐式推进,项目学习正在走向常态化。过去的研究性学习以及现在的STEM等,大部分还是在主课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做甜点式的尝试。而随着项目学习的成熟,项目学习正在从甜点式的尝试发展到正餐式的常态。第三,项目学习从少数学校的探索到区域整体推广,呈现区域化,这也是北师大和五个实验区合作的目标之一。这个课题力图以区域整体推广的形式,让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都参与进来,形成合力,以政策、制度来支撑、保障学校层面的项目学习实施。

张卓玉:新课标即将出台,核心是关注四大内容
张卓玉:落实“双减”政策的治本之策;“双减”更应减无形压力


二、项目学习学科化、常态化的必要和可能
 
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让项目学习走进学科,成为教学常态。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必要性分析
 
一是需要探寻大观念、大任务、大单元的载体,这是项目学习进学科、常态化的重要原因。高中课程标准已经提出大观念、大任务、大单元,即将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将会体现这样的教育思想。要落实这些新的思想和要求,必须找到承载体,而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的最好承载就是做项目。实施项目学习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二是需要从机制上解决学习和真实生活的联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追求学习的真实性。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追求?一种办法是靠老师的备课、讲课来实现。老师临时准备一个生活实例情境而体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种做法靠老师个人的经验、兴趣和理解,有很大的随机性。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确保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基于真实生活,与真实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个机制就是项目学习。项目源于真实生活,把真实生活转化成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只要实施项目学习,几乎任何学科、任何老师的教学,都必须从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真实生活开始。
 
三是需要探寻解决学习内驱力缺乏的更有效途径。学生负担过重其实是一个表象,根本问题是学生学习缺少内驱力、缺少学习热情,为了考试而学,为了老师和家长而学。如果学生有内在的学习热情,学生做了他们愿做也该做的事情,学习负担不会成为问题。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源自于重复刷题,机械训练。如何才能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他所愿意做的事情呢?一种办法是靠老师的智慧,让老师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讲得精彩些、有趣些。另一种办法是转换教育观念与方式,找到调动学生内驱力的结构性办法。实践证明,项目学习更善于调动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满足学生获得感与成就感,因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四是要攻克课堂主阵地,确保核心素养落地。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变育人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靠课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课堂主阵地不改变,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不可能得到根本的实现。所以,如果确实有一种好的学习方式,那就应该努力地、积极地引进课堂,占有课堂这个育人的主阵地。这是落实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出路。
 
(二)可能性分析
 
一是在过去20年教育教学改革中,自主、探究、合作理念已经作为重要教育思想深入人心。项目学习的核心理念就是自主、探究、合作。我们先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经过20多年的苦苦探索,终于找到了这种先进理念的承载体。这是推进项目学习的基础之一。
 
二是研究性学习、STEM教育等的实践为项目学习提供了操作方面的准备。浙江省和温州市在这方面更有良好的基础。在学科以外确立主题、设计项目、开展研究或设计制作、组织成果展示交流的学习流程已经非常成熟。现在的任务是将学科以外的学习模式迁移到学科内,实现项目学习的常态化。应该说,我们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三是浙江省多年实施社会与历史、科学课程等综合课程的经验。这是浙江省特有的条件。浙江省在2000年课程改革时,积极、推进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课程探索。项目学习本质上也在追求综合性。走向综合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由外而内的跨学科综合,一条是有内而外的学科内综合。浙江省推进学科常态化的项目学习是有得天独厚的基础的。
 
(三)新型教学样态的主要特征
 
一是项目占比合理。项目学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的占比均应该达到60%以上。项目学习只有超过一半的比例,才能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体现出这种学习方式的价值与效果。如果占比太小,那就只是混合型、甚至是传统课型。项目学习占比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需要一个过程。
 
二是项目类别多样。项目学习一旦走进学科,就要考虑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仅有研究性学习或STEM意义上的项目是不够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多样化是必然选择。从项目的性质讲,有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完全脱离学科的综合性项目等。从项目规模讲,有大项目、小项目、微项目等。
 
三是建立新的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建立在三个概念之上——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用这三个概念构成一种新的教学结构。从课标的大观念出发,过渡到教材的大单元,最后落实到教与学的大任务,即学习项目。
 
四是传统方法的合理传承。讲授、训练等方法将分布于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讲授和训练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它们的出现时间和出现环节需要发生变化。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什么地方需要讲授,那么就进行讲授,什么地方需要训练,那么就进行训练。在新样态下,讲授、训练等方法由主导地位走向了辅助地位。这是新教学样态的另一个特点。
 
五是户外学习(课外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保障。户外或课外学习的丰富度,是评价一个学校有没有真正实施项目学习的重要标志。如果学生的学习还是局限于教室里听讲、书桌旁做题,那这个学校是否实施了项目学习,还值得商榷。任何学科,一旦真正实施了项目学习,学生的学习就不仅仅发生在课堂45分钟内,还会发生在课外、户外。观察、考察,调研、实验,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等等,都是常态性的学习活动。
 
六是重视学习的行为过程、思维过程的测与评。目前的评价过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一旦实施项目学习,行为过程和思维过程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评价因而就更应该关注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新型教学样态会催生一些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新型教学样态的素养指向性质。新型教学样态本质上指向核心素养,包含三个层面:素养为灵魂,赋予知识、能力、价值以生命和力量;素养为结构,赋予教与学完整性、融通性;素养为目标,赋予学生以精神状态、心智需求。如果生命、力量、完整性、融通性、精神状态、心智状态这些概念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能在学生身上充分体现,那么,可以说,核心素养就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做中学,读中悟,写中思——播下科学的种子 《海门宣言》

新教育实验的科学教育——科学之光照亮求真创新之路

科学之光照亮求真创新之路——播下科学的种子:新教育科技项目学习课程


三、项目学习将引发的系统性改革
 
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温州等5个试验区合作开展了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整体改革课题。这个课题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三改两提一建”:改教学,改作业,改评价;提升学生的基础素养和生存质量,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建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这是一个系统性改革课题,不仅仅是教学改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温州市中小学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很好地体现并落实了这样的追求。项目学习切入点是课堂,实际上它将很快引发教育教学系统性的改革。
 
(一)作业改革
 
一是减少巩固性、训练性作业。目前,巩固性、训练性作业即所谓“刷题”现象太多,需要“降温”。二是作业与项目成果的一体化设计。在新背景下,作业设计要结合项目任务和项目成果进行一体化设计,彻底改变作业的性质。新的作业要追求真实探究、真实做事,而不仅仅是巩固训练和应试,这是作业性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变革。三是要增加课前探究性作业、课后拓展性作业,这是新的作业的两个重要的形态。首先是在课前结合项目实施而布置必要的探究性作业,它可能是作业,也可以是项目实施的阶段性任务。在项目结束以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深度探究需要,要在设置一些课后拓展性、延伸性作业。四是改进作业的评价。未来的作业评价将更多的是在作业展示中评价作业,在作业(成果)的实际应用中评价作业。
 
(二)考试改革
 
温州的中考命题基础很好,命题观念和命题技术都处于领先位置。在项目学习背景下,下一步需要探索项目化测评,融知识能力价值考察为一体,实施“做中考”。这种命题的大致设想是:一份试卷不是由各种类型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碎片化试题组成,而是由不同大小的项目来构成。一个学科可以考查3-4个微项目,每个项目都给出必要的时长和相应的分值。一份试卷中,通过3-4个项目来覆盖课程标准二级指标的多数内容。这种试题以考察学生完整做事的素养为主,让学生像做项目一样完成考试。这是命题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走向了素养立意的一种探索。
 
(三)教师研修改革
 
一是项目研发。教师教研活动要研究真实生活和学科知识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研发学习项目,这是未来教研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组织、实施、展示等环节的学习支架的研发。要研究、开发系列性的各种学习支架和各种评价量规,包括组织过程、实施过程、展示过程等。三是跨学科教研。跨学科教学内容毫无疑问会成为未来老师教研或者自修的新内容,教研的组织形式和研究内容都会发生改变。
 
(四)教学管理改革
 
一是建立学时概念,包括课外、户外活动时间的估算,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统筹。二是排课改革。目前的排课一般是45分钟,但项目学习一旦真正开始,在45分钟内恰好结束一个项目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进行多样化排课,比如两节、多节联排或者年级大课。三是图书、实验、材料、工具等的开放和支持。四是要进行对学习过程的测试改革,即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都需要结合项目内容和实施节奏。
 
(五)区域教科研改革
 
温州的教研、科研基础都非常好。在项目学习背景下,教科研工作将面临一些新的要求:一是市级要组好规划、指导工作,要夯实、提升区域学校事业发展、质量提升的科研含量,通过教研、科研来提升温州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二是围绕项目学习,开展系统性的研究,由市教研院统筹安排,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三是希望学校层面、市教研院层面都能关注课题实施的过程数据,力争产生更好更多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包括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温州的校长、老师们做这次交流。相信也期待项目学习课题能推动温州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期待温州将为全省、全国教育改革贡献新的温州经验。

张卓玉:向作业改革、考试秩序、命题素养要质量——中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
张卓玉:直面疑惑,“双减”三问——究竟是什么?负担压力到底有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
张卓玉:新课标即将出台,核心是关注四大内容
张卓玉:落实“双减”政策的治本之策;“双减”更应减无形压力
张卓玉:为什么要加强学校考试管理?未来对学习究竟如何进行评价?
张卓玉:项目学习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
张卓玉:怎样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关注和培养的公共精神
张卓玉:没有分享就没有阅读——提升教学质量的几个着力点
.......

卢志文: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方向;完整是教育的质量标准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